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1年04月02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四版:今周末
2021年04月02日

古诗词里的清明节

□江辰宇

春分过后是清明,对清明最早的印象便是唐代大诗人杜牧那首耳熟能详的《清明》——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清明时节的景象跃然纸上,在诗句里我们看见了细雨纷飞、行人上坟、孤客问路、牧童遥指的画面,而这清明雨和杏花村随着“清明”便在古诗词的长河里深深扎下了根,被定格成了一个个永恒的经典,每逢清明节便会在人们的脑海里浮现。

清明节,不仅是一个节日,更重要的它已成为了一种情结,是生者对逝者的追思和祭奠。在古诗词的长廊里缓慢踱步,细细品味“清明”那独特又悠远的韵味和内涵。

清明扫墓,据说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。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,“介子推至忠也,自割其股以食文公。”后重耳称帝,介子推拒不入官,晋文公本想烧山以逼其出,哪知介子推与母抱柳被烧而死也不就。晋文公嗟叹悲切,下令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每年这天全国禁忌烟火,只吃寒食。因寒食与清明相接,后来就逐渐形成清明扫墓了。

“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”宋代高翥的《清明日对酒》笔墨浓重,一句摹景,一句写人。在清明节的南北山上,祭扫的人随处可见,焚烧的纸灰似白蝴蝶般漫天飞舞,心里的悲痛如杜鹃啼血般哀啼。诗人触景生情,携无限的感慨落笔,在清明诗中寄托了人们对故去亲人们的深深哀眷。

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”吴惟信的《苏堤清明即事》文情并茂地描述了人们在梨花满天、笙歌鼎沸、黄莺鸣啭的清明,出城踏青寻春的乐境。阳光明媚,春风和煦的西湖引人入胜,游人如织,熙熙攘攘;到了傍晚时分,笙歌停歇,人群逐渐散去,西湖却春色依旧。我们在诗中望见了仙境般的西湖,让人流连忘返。

“问西楼禁烟何处好?绿野晴天道。马穿杨柳嘶,人倚秋千笑,探莺花总教春醉倒。”王磐的《清江引·清明日出游》读来便觉一种闲适的韵味儿,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。

“清娥画扇中,春树郁金红。出犯繁花露,归穿弱柳风。”温庭筠的《清明日》写出了人们兴冲冲地结伴踏青,出发时看到花瓣上颤颤欲滴的露珠,归来时领略到微风拂柳的清明生活。

“清明节,雨晴天,得意正当年。马骄泥软锦连乾,香袖半笼鞭。”晚唐薛昭蕴《喜迁莺·清明节》生动地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的得意。

“明时帝里遇清明,还逐游人出禁城。九陌芳菲莺自啭,万家车马雨初晴。”顾非熊《长安清明言怀》形象地记录了唐都长安清明节万家车马出动的盛况。

古诗词里的清明,蕴含着太多经典,无论是扫墓祭祀的哀思绵绵,还是踏青游玩的悠闲惬意,都蕴涵了深厚的“文化密码”,值得我们细细品读。

清明厚重,诗词隽永,承载了太多的情愫。清明时节,怀揣一颗拳拳之心走进诗词,细细品味那古色古香的千年韵味,慢慢感受古诗词里诠释的动人情结,去接受一场情感的洗礼。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